能承受孤独的人,更高级

能承受孤独的人,更高级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纪伯伦

最近朴树又火了一把,因为当他在某节目上被主持人问到:“参加节目的理由是什么?”他耿直的回答:“因为缺钱”。
很多网友都调侃他:知道你穷,没想到这么穷。
而且他不仅穷,还很孤独。
朴树是一个创作型歌手,成名极早,03年时创作的《生如夏花》专辑火遍大江南北,却在最火的时候消声觅迹。
沉寂的时间里,他忍受着抑郁症的折磨,他人冷眼的嘲笑。因为拒绝商演,也没有正式的经济来源。他孤独的活着,却没有停止过创作,用几年的时光来换一首满意的歌曲。如果将他看作一个战士,“十年磨一剑”用来形容他再适合不过了。
直到十年之后回归,凭借一首《平凡之路》,才向世人再次证明了他的创作才华。
最终,承受住孤独的他创作出的歌曲,获得了无数听众的认可。

朴树那“苦行僧”式的孤独给他带来了成功,但平凡的我们,很多时候连微小的孤独都会害怕。
因为即使只是微小的孤独,也会让孤独的人觉得自己是整个世界的孤岛。
在我上学的时候,因为性格比较沉静,别人不搭话就不会主动去搭理别人,所以一开始没几个玩得好的朋友。
那时每天最害怕的时间,就是吃午饭的时间了。食堂里人声鼎沸,同学三三俩俩的一起吃饭。而我就一个人找个角落,用最快的速度吃完然后离开,像一个逃跑的犯人。
我现在还记得那种感觉,一个人吃饭,仿佛被抛弃了般,如果身边经过认识的同学,整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促狭起来。
他人的欢声笑语,反而更显得自己孤独落寞。
微博上也曾经列举过那些让人感到孤独的时刻,包括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唱K……
很多网友表示,越看越戳心。而有的网友说,更戳心的是底下那些高赞的评论。
一个人打吊瓶,想上厕所。自己把吊瓶拿下来,血顺着管子倒流的时候。
躲在厕所里大哭的时候,还要用喷洒水声遮盖哭声。
朋友微博晒出去游玩的照片,照片上的人我都认识。
翻开手机通讯录,可是根本不知道要打给谁。
这种因为独自一人而产生的孤独感,让我们害怕,却又对它感到无力。

现代人似乎都有一种病,社交越频繁,但越感到孤独。
手机和网络的发展,让我们随时都能跟别人保持联系。频繁的抓起手机看看有没有新消息,朋友圈已经刷新到刷不出来东西来了,群聊里也热闹无比。
看起来,我们整天忙着社交。可是,这样频繁的社交,我们却没办法驱逐孤独感。
关于社交,有一种说法获得了很多赞同。与人交往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当你能量消耗地差不多了,就需要时间恢复,而独处,是最好的恢复方法。
当你不停地消化他人带来的消息,在社交上消耗能量时,你会发现跟人交往越来越费劲,孤独感无法驱散,心情也随之低落,整个人都散发出萎靡的气场。
这种时候,懂得享受孤独的人就会比害怕孤独的人更快地恢复精气神。
《孤独六讲》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和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许多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浮躁。他们整日忙东忙西,忙到没时间思考,也没时间与自己独处。如果将整个社会看作是一台大机器,那么忙到没时间独处与思考的人,就是机器的一颗齿轮,只会转动,即使损坏了也不会停下来。
越是浮躁的人越会在独处时感到无所适从,而聪明人会知道,只有在孤独的时候,他们才能与自己独处,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生活与人生,这是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旅。而因为体会过孤独的滋味,他们往往也更能感觉到幸福所在。

当孤独来袭,你会不会跻身人群中寻求温暖?
可当你置身于人群之中,努力地使自己合群时,却会忽然发现,即使在喧嚣的人群中,你也只能找到表面的归属感。
你清晰地察觉到,你跟周围的人在精神层面无法靠近,而与他们强颜欢笑的自己,显得既狼狈又孤独。
为了合群,你牺牲了你的兴趣爱好。为了跟大伙儿打成一团,你把自己打扮成与他们一般模样。说实话,你合群的模样一点都不好看,你活成了别人的样子,那你真正的自己又活在哪呢?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中说:“孤独是人的宿命”。
周国平先生笔下的孤独读起来很悲观,既然孤独是宿命,那还能怎么办?
你还能在孤独中与自己愉悦地相处。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当你害怕孤独的时候,孤独就是魔鬼。而当你直面孤独,孤独就成了你的朋友。
当美国哲学家梭罗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独居时,大概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一个人隐居湖边,没有人与他交往,一个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可以想象,这样的一种状态是生活在城市的人难以达到的。独处的时间里,唯一陪伴着他的只有孤独本身。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在他看来却是无以伦比的美妙体验。他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未遇到比孤独更好的伴侣。”
他将他的孤独体验写进了他的书中,也就是后世我们熟知的《瓦尔登湖》。
有的人,将孤独视为洪水猛兽。而有的人,却把孤独当做生活的调味品。
愿你我不再害怕孤独,与名为自己的人成为朋友。(文/炉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