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如何走出社交瓶颈; 美国梦;  留学美国

中国留学生如何走出社交瓶颈; 美国梦; 留学美国


中国留学生如何走出社交瓶颈

 

中国出国读书的学子年龄越来越小,与当地社会交往的胆量与能力也越来越小——这些从小就生活在国内的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可能会不适应国外活,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出于安全感与交际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会在第一时间内寻找“同类”。这样使他们更快地拥有归属感,也能有更多共同话题。“中式圈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什么阻碍了留学生的社交步伐?

学术压力

  美国高校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教授经常会布置讨论发言、个人演示和实践报告等,平时课业较繁重。在生活中,从吃饭、出行到租房子、办信用卡,留学生还要面对各种繁琐的事情,应付功课和生活本来就压缩了社交时间。

文化休克

  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融入西方社会有一定的困难。外国人相对中国人来说,表达方式更直接。一般来讲,中国人之间的交流很注意用语用词,但外国人一般会畅所欲言,不会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瞻前顾后,说话时有所保留。所以导致有一部分留学生,除了上课就是“宅”在寓所里上网、玩游戏,与外界接触很少。 在这种状态下,可能出现精神抑郁和社交恐惧,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语言障碍

  从英语说,中国人喜欢嘲笑日本人英语差,殊不知,在海外留学英语最差的留学生就是我们自己。在海外留学的日本留学生大多英语流利,而且英文基础很扎实。

语言是很多中国留学生向外来文化封闭自己的原因,很多留学生初到国外时,会担心语言表达不正确而把自己憋在宿舍里,每天沉溺于网络,热衷于与国内的朋友联系以消除孤独,从而浪费了跟外界学习语言以及快速提高外语水平的好机会。

沟通能力

  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关于人际关系及交流技巧的培养较少,导致许多学生不太善于交际。现在许多留学生都是“90后”、“00后”独生子女,在家中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心态,导致许多学生在与同龄人交流时,不知道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可能会在无意间伤害对方。

留学生如何走出社交瓶颈?

  如果只把交际圈限制在“中式圈子”以内,那么出国留学的价值和效果也会随之大打折扣。为最大程度实现留学目的,中国留学生需要把自己“开放”给所在文化以及本地人。

走出家门,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很多中国留学生向外来文化封闭自己的原因。很多留学生初到国外时,会担心语言表达不正确而把自己憋在宿舍里,每天沉溺于网络,热衷于与国内的朋友联系以消除孤独,从而浪费了跟外界学习语言以及快速提高外语水平的好机会。

适当时候要经常出去走走。走在街道上,看看各色建筑和商店,这也是对所在地文化的一种了解。同时,商店的招牌、菜单等都是方便的学习工具。同样,买东西时,不了解地道说法的时候,可以在别人买的时候在旁边看着,然后对对话进行模仿。了解当地人的说话习惯,从细节处改进,不久,就会有本质上的提高。

绝大部分学生出国前都是通过课本来学习语言的。而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用语间还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海外学子通过多走、多看、多想来完成书面用语和生活用语之间的转变。

只有增加对所在地文化的了解,只有增加自己对语言的自信,才有可能更愿意跟外国人交朋友。

多交外国朋友

  当生活渐入正轨时,每个人就应该尝试着走出固有的圈子,多交外国朋友。通过与外国朋友的见面聊天、一起游玩等,也会反过来增加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发现,很多中国学生不愿意参与太多非华人组织的活动,不喜欢融入非华人的社交圈,主要是觉得与西方同学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太一样。但这个态度是非常不对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外国朋友见面之前就想好要说的话题,然后自己对着自己讲一遍。有了准备后,见面时就不会因为担心说得不对而不敢开口。

另外,作为留学生,可以通过朋友之间互相介绍或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等方法来认识外国朋友。或者,可以在学校的论坛上发帖子,寻找对中国文化或汉语感兴趣的外国朋友来解决这个问题。

走出固有的圈子,迈出与外国朋友交流的第一步,在文化碰撞过程中,既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也融入了所在国的文化。

有留学生认为,中国学生走出自己的圈子同时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并认为留学生出国后会在心态方面经历三个阶段,包括探索期、迷茫期和平衡期。第一个阶段很新鲜,很兴奋,但之后就进入一个迷茫期,意识到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体系的存在,并与原有的体系发生了冲突,在此过程中,很多留学生将自己局限于中国人的圈子。

迷茫期是最痛苦的,而走不出自己圈子的中国留学生,就不太能接受西方的观念,从而又导致恶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能走出迷茫期,而这将对其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成功走出迷茫期并进入平衡期的留学生基本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很好地协调自己和他者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专业选择影响群居心态

  中国学生是否喜欢在“中国式圈子”中活动,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年龄,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就读的专业课程。

通常比较爱与自己国家同学一起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异国学习和生活,遇到“同声同气”的同学自然会比较依赖,容易获得安全感, 生活和作息习惯相似的他们通常喜欢结伴到图书馆读书、一起去餐厅吃饭,甚至一起去旅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也十分正常。但如果学生长期只和中国同伴生活和学习,英语水平会提高得比较缓慢,学习压力也会随即增大。而对于本科毕业到国外读研的学生而言,“中国式圈子”的活动会相对较少,因为他们出国读书的目的十分明确,为的就是感受当地的文化与语言氛围,思想和社交能力相对成熟的他们会更乐于广交不同国家的朋友,接触多元文化。

专业的选择同样会影响留学生的社交圈子。同一个国家的学生扎堆某个专业的现象其实十分普遍。比如,印度出国留学的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与IT相关的专业;英国许多大学开设了发展学课程,这个专业有超过80%的学生都来自日本;在很多世界知名大学的法学院中,都有来自美国留学生的身影,法律学是最受美国学生欢迎的热门专业之一。一直以来,商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都是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热门专业,课堂上的中国面孔有增无减,留学生的同班同学及学习伙伴难免都是中国人,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他们运用英语的自觉性,想问题的思维也可能受到局限。如果想避免这种被动的限制,学生不妨放宽眼界,去选择自己喜欢但相对新兴的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人和知识,都会更为崭新。

运动有助拓宽社交圈子

中国学生之所以容易过分依赖“中国式圈子”的生活,是因为对于自己的英语水平缺乏自信,而且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文化及接受的观念教育与国外学生不甚相同,以致缺乏共同话题。

中国学生想更好地融入国外学生的社交圈子,一方面可以与他们共同学习,在各种分组讨论和合作中增进友谊,这样不仅能更加了解国外学生的学习方式 和习惯,还能在讨论中迸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对于英语交谈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多参与国外本土文化的活动,在校园里参与一些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较为喜欢的社团,例如文学社、歌剧协会等文化气息较为浓厚的组织,也可以通过与他们一起参与体育运动,比如划艇、足球、羽毛球等;课外时间也可以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国际学生聚会和派对,这些不受语言和国界限制的社交模式是增进彼此友谊的最佳方式。

中国留学生应该放宽心态,多尝试接触不同国籍的朋友,这样在有限的留学过程中所收获的宝贵体验会比想象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