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TT「創世神」回來了!杜奕瑾創辦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向頂尖人才招手
鄉民精神,就是創業家的精神
杜奕瑾是何許人也?他在22年前創辦PTT、接著參與創立蕃薯藤後,便前往美國工作。11年前加入微軟人工智慧研究團隊,後來也當上微軟人工智慧首席亞太區研發總監。
由於他極少對外受訪,因此這次願意回台創業,讓科技部相當振奮,除了幫忙舉辦記者會,包含科技部長陳良基、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都親自到場力挺。
一開場,杜奕瑾便詢問有多少人還在使用PTT,讓現場笑聲一遍。他表示,在1995年,台灣剛開始成立學術網路,當時台大提供了這樣的資源,讓那時候的年輕人可以在很早的時間接觸到網路,才會有第一批的網路人才。
「這個故事要講的是,當趨勢來臨時,我們要選擇不面對、繼續過日子,還是正面迎向挑戰,回過頭再後悔。」
杜奕瑾說,AI已經在我們的身邊應用,如自動通關、選定投資股票,機器的判斷準確率都比人來得高。
他表示,微軟研究院在2016年,曾透過機器進行語音辨識訓練,發現錯誤率降到了4.9%,已經比人類的表現還好。加上現在無人車發展也成為潮流,台灣不應該在這個時候缺席。
杜奕瑾認為,過去不管是在學界、鄉民界,台灣人都有很多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的創意和想法,屬於本土強項。若能透過這些力量,就可以真正改變台灣核心。他期待讓AI普及化,可以變成全民使用,所以應該從政府、從學術 大家一起努力做起來。

沒有特定產品,從想法開始
跟一般新創公司不同,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並不是以「產品」做出發,而是先討論不同想法,逐步實踐的過程。
杜奕瑾說,實驗室未來會有三個創新方向:
一、資料創新。現在有許多的個人式資料可以拿來進行實驗,當有了許多資料後,就可以透過檔案分析解決問題。
二、演算法創新。世界上有非常多的人工智慧演算法,例如當我們講話的時候,能否自動在螢幕上產生字幕,甚至產生出影像,這些都很值得研究。
三、用戶體驗創新:跟硬體思維模式不同,不希望讓軟體人才來想怎麼樣支援硬體,而是從如何帶來更好的體驗出發,當有好的構想出來,就能把硬體設備加進來。
他強調,未來會有實體產品和計畫讓大家參與,目標是每年有一、兩項出現。
別讓台灣人才離開

「台灣許多優秀的畢業生,如果對AI有興趣,只能去國外加入Facebook、Google,因為留下來加入台積電和聯發科,其實都已經脫離人工智慧領域。」杜奕瑾有些遺憾地說。
他強調,大家不要擔心台灣的AI人才不夠、實力不足,因為過去他在微軟任職時,就常參考台大林智仁教授的文章,另外還有林軒田教授的實力也都是受到國際認可。
他希望,這些在地的研究、人工智慧專家,拿到國際比賽冠軍後,可以讓研究更加往前,持續往前。因此這次創業就是希望用系統性的方式,把高手聚集在一起。
陳良基也補充,目前科技部已經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編列50億元預算,將做為建置AI主機使用;另外還會有10億元鼓勵教育相關人才,這些都是政府能創造的環境資源。
杜奕瑾表示,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幾位合夥人,並不打算拿創投和政府的錢,沒有老闆才能主導方向,「但就像PTT一樣,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希望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