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激光针灸治疗

什么是激光针灸治疗


    针灸医学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都分,是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激光针灸是将弱激光通过光纤导出,作为“光针”进行穴位照射,以代替传统针灸的刺激作用,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过传统针灸对穴位是机械刺激,而光针则是利用弱激光的生物刺激效应对穴位进行照射的。

GG 7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向的治疗方法,针法是以机械刺激施于穴位,灸法以热灼(艾灸)刺激施于穴位,治疗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属于实热的病症则应“泻”,常宜用 针法,属虚寒的病症则应“补”,常宜采用“灸”法,临床上常将上两法配合使用,尤其现在“针”和“灸”的刺激因子界限逐渐靠近,所以刁惯上把针法和灸法相 提并沦,统称为针灸。

(一)激光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用激光进行穴位照射治疗时是否能像针刺一样“得气”利激发经络中的经气传导?回答是肯定的。

1.激光针灸治疗病人有“得气”感  有人用3mW的He-Ne激光照肘合谷穴,把与肌电图机相连的两个银针分别刺激曲池穴和尺泽穴,均有酸、麻、胀等“得气”感。3~5min后可以看到曲池 穴的银针连线在肌电图机的荧光屏上出现低频涨落有规律的电波.去掉激光则不出现这种电波,而尺泽穴则始终木出现这种波。这是由于合谷与曲弛均属于太阳大肠 经,而尺泽则属另一条经络——手太阳肺经。1983年Walker用1mW的激光照肘尺神经某一点.在肩附近某点上记录到了神经冲动,潜伏期为4ms。说 明激光照射后能产生神经冲动。在临床上,一些患者在针灸时,激光照射人迎穴,有顺阳明胃经的循环线传至缺盆穴的感觉,照射丝竹空穴和光明穴,眼球有不自主 的运动。有些患者在接受光针治疗时会出现针灸时的特异性反应,如酸、胀、抽、温流、蚁走、虫爬、凉流等“得气”的感觉。

2.激光穴位治疗的循经传导  1981年田道正用He-Ne激光照射30例远端穴位.以叩击法找出敏感点,在106次的实验中,得出经络传感线,有60.38%的阳性结果,比非穴位照射高得多。

Kroetlinger曾将激光光针和毫针进行比较,结果是:激光刺激井穴后电位的升高与毫针的刺激效应相似;激光束刺激补穴后所产生的电位平衡作用也与 毫针结果无显著差异。以上实验证明:激光光针的经络传导线基本符合经络的循环路线,经络和其周围组织相比,其阻抗最小,激光是穿透能力较强的电磁波,它可 以沿阻抗最小的路经即经络传导.以波动的形式传导刺激。因此,激光穴位照射同常规毫针一样“得气”并激发经络中的经气传导。

(二)激光针的种类和工作方式

目前,用做激光针灸的激光有:He-Ne激光、二氧化碳激光、氮气分子激光、Ar正离子激光、半导体激光、He-Cd激光和Nd:YAG激光,其中He-Ne激光、二氧化碳激光、半导体激光最为常用。它们的工作方式两种:脉冲激光和连续激光。

1.He-Ne激光  He-Ne激光作为“光针”与其他激光相比价格低,功率稳定,但目前国内生产的仅有连续的激光。

2.半导体激光  可以有630 nm,650 nm,670 nm等.既呵“针”也可“灸”,一般5~10 mW叫作光针照射,100~300 mW则可热灸,特点是体积小.重虽轻,价格便宜。

3.二氧化碳激光针  主要为热灸,相当于传统医学的义灸作用,这种光针的针感强,见效快。适应于虚寒的胃病、腹病、腹胀、腹泻、风寒咳嗽、风湿性关节炎等。作用方法主要是以短暂的雀啄法作用到“阿是”穴,具有明显的疗效。

4.其他光针  氮气分子激光、Ar正离子激光,Nd:YAc激光,He-Cd激光作为光针治疗在临床上也屡见报道。其中Nd:YAG激光对深部痛点止痛效果较好。 Kamekawa报道用多头Nd:YAG激光作光针使用,照射天突穴和风池穴可以治疗头痛、项强直和瘫痪等疾病。

(三)激光针灸的特点

1.无菌、安全:因激光穿透能力强,激光针灸治疗只在体表进行照射刺激穴位,无需刺入皮肤,因此,细菌和病毒不会带人人体内,更不存在某些疾病的交叉感染,同时也避免了滞针、弯针、断针及刺伤危险部位,因此更安全,可靠。

2.无痛:激光针无痛感,所以排除了病人的心理负担,更适宜于晕制患者和儿童。二氧化碳激光,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或Ar正离子激光作为热灸时,有轻度刺痛,但均能被患者接受。

3.易控制:可以很容易地控制激光剂量,调节激光强度和频率,以达到补和泻的不同目的。

4.无明显禁忌症但切勿用光针直射瞳孔。

5.激光针灸可以和激光理疗合并使用疗效更佳。

(四)激光针灸的适应证

激光针灸的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如、儿、眼、耳鼻喉、口腔、皮肤等各科疚病,常见疾患如下。

1.内科  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心绞病、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症、脑梗死、血管性头痛、脑性瘫痪、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坐骨神经病等。

2.外科  慢性前列腺炎、脑外伤后综合征、急性乳腺炎、腱鞘囊肿、胆管疾患等。

3.妇科  慢性盆腔炎、胎位异常、痛经、产后尿潴留及慢性附件炎等。

4.儿科  婴儿腹泻,流行性腮腺炎、遗尿及脑性瘫痪等。

5.眼科  眶上神经病、玻璃体浑浊、近视眼及弱视等。

6.耳鼻喉科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耳鸣、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及声带小结等。

7.门腔科拔牙等。

8.皮肤科 颓须关节功能紊乱、面神经麻痹、牙周炎、腮腺炎、三叉神经痛及激光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