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權公投 恐造成亞、拉美裔對立

平權公投 恐造成亞、拉美裔對立


xx
加州參議員提案要求加大恢復實施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引發廣泛爭議,在主流媒體討論漸多。研究平權措施的法律學者指出,亞裔是該提案的受害者,一旦該案交付公投,「將造成亞裔和拉美裔選民的對立」。

洛加大法律系教授山德(Richard H. Sander)自2004年開始研究平權措施,著有「Mismatch:How Affirmative Action Hurts Students It’s Intended to Help, and Why Universities Won’t Admit It」一書。他說,平權措施「未幫助到應受幫助的學生」,大學偏好錄取社經地位較高的弱勢學生。

更重要的是,平權措施揠苗助長,因該措施入學的弱勢學生在校表現差,反倒是洛加大在取消措施後,弱勢學生的畢業率和課業表現都顯著提升。

山德12日晚間參加KPCC廣播電台討論,在上節目前接受專訪時表示,一旦加大恢復平權措施,受傷害的不僅是弱勢學生,也就是拉美裔和非裔,亞裔學生更是另一種受害者。

KPCC電台注意到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存在對亞裔的偏見,而邀集專家討論。節目一開頭稱頂尖大學亞裔學生的SAT成績都比白人和非裔學生高,而常春藤大學在1995至2011年錄取約16%的亞裔學生,但這段時期內的亞裔學生成長了近一倍,比率並不相稱,直指亞裔學生受歧視。

山德認為,亞裔是「新猶太人」,他們在大學的人數比例高於占美國人口比例,學術表現雖傑出卻備受打壓,如今恢復平權措施對他們更不利。事實上,新猶太人這個說法流傳已久,最初來自曾獲普立茲新聞獎的記者Daniel Golden,他在「錄取的代價」(The Price of Admission)一書中指出,菁英大學獨厚校友子女,有錢有勢的白人有絕對優勢,亞裔和猶太人受教權受損。

恢復平權措施的提案是由代表柯汶納(Covina)民主黨籍州參議員賀南德茲(Ed Hernandez)提出,提案已在參議會通過,若眾議會也通過,將於今年11月選舉中由選民投票決定。提案目的是增加錄取西裔和非裔,但實質上限制了亞裔招生。

山德指出,加州1998年禁止公立大學以膚色決定學生,使加大變成「色盲」後,亞裔人數增加,拉美裔和非裔減少,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大學頒給拉美裔和非裔學生的學位數量其實和1990年代一樣,顯示他們的畢業率增,輟學率降。例如非裔學生的四年畢業率在20年間成長了一倍。

他認為,大學應該將招生事務透明化,並公布學生的學業表現,而一旦提案交付公投,會成為亞裔和拉美裔間的對抗。

另一方面,也參加討論的執業律師Albert Giang對此有不同看法。他曾代表數十個亞裔維權團體向美國最高法院提交意見書(amicus brief),希望最高法院准許大學使用平權措施,認為能保障弱勢亞裔學生的受教權。

當時事件源自一名白人女學生Abigail Fisher控告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因為她是白人而沒有錄取她,使平權措施的公平性受質疑,包括亞美法律援助處 (AALDEF)、亞美公義促進中心(Asian American Center for Advancing Justice)、亞美學會(The Asian American Institute )和亞裔法律聯會 (Asian Law Caucus)等組織因而出面呼籲最高法院支持平權措施。

Source: www.worldjourn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