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由女神像

美國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英語:Statue of Liberty,法語:Statue de la liberté),又稱“自由照耀世界”(英語: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法語:La 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巨型雕像,矗立在正對著紐約港的自由島上,由法國雕塑家巴特勒迪設計,落成於1886年10月28日。這座自由女神像是法國人民送給美國的禮物,形象為羅馬神話中的自由女神身披長袍、右手舉火炬,左手的冊子上寫著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日期:1776年7月4日,腳下環繞著斷裂的鎖鏈。當輪船抵達紐約港的時候,自由女神像表達了美國對新移民的歡迎,也成為美國和自由的標誌。
自由女神像最初由美國燈塔管理委員會(英語:United States Lighthouse Board)管理,1901年轉交美國戰爭部(英語: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War)(美國國防部前身)管理,1933年至今則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維護。自由女神像曾經歷過數次整修和關閉,其中包括1938年用混凝土替代鑄鐵作為支撐,1984年至1986年進行了現代化改造,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若干年中因安全原因關閉,2011年10月起安裝另一條樓梯等。

起源
有人認為自由女神像的設計和建造可追溯至1865年,一位在南北戰爭中支持北軍的法國學者、政治活動家拉沃拉葉在其凡爾賽附近的家中一次晚飯後的閒談中說:“如果應當建立一座雕像來紀念美國的獨立,我認為只有我們兩國共同建造才是天經地義的。”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在一份發佈於2000年的報告中表示,這一說法來自於1885年募款的宣傳小冊子,並不準確;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構想最可能出現於1870年。

根據巴特勒迪自述,上述說法提到的閒談中他也在場。拉沃拉葉的想法沒有成為正式的提議,但啟發了巴特勒迪。由於拿破崙三世的統治對思想自由的壓制,巴特勒迪沒有立刻行動,而是僅僅和拉沃拉葉進行了討論。巴特勒迪還聯繫了埃及赫迪夫伊斯梅爾帕夏,後者曾計畫在蘇伊士運河塞得港附近建造一座古埃及女性法拉欣身披長袍、高舉火炬的形象的巨型燈塔,並為之繪製了草圖、製作了模型,最終沒有建造。和蘇伊士運河上這座燈塔類似的計畫還有羅德島太陽神銅像,這座太陽神赫利俄斯形象的古代銅像據推測超過100英尺(30米)高,同樣位於港口的入口處,為來往的船隻提供燈光引導。
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巴特勒迪作為陸軍少校參戰。戰爭中,拿破崙三世被俘獲並廢黜,巴特勒迪的家鄉阿爾薩斯被割讓給普魯士,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戰後巴特勒迪計畫前往美國,他和拉沃拉葉認為當時正是和一些有影響力的美國人討論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時機。1871年6月,巴特勒迪帶著拉沃拉葉的介紹信橫渡大西洋,來到美國。
巴特勒迪甫一到達紐約港便注意到了貝德羅島。他發現往來的船隻必然經過這一小島。他還得知此島是為美國政府所有,進而欣喜的寫信給拉沃拉葉,稱此地為“所有州共有的土地”。巴特勒迪會見了很多紐約各界名流,還拜訪了時任美國總統格蘭特,並得到其保證,認為取得貝德羅島作為雕像的選址不會太困難。巴特勒迪又乘火車兩次橫穿美國,會見了許多可能對雕像計畫持樂觀態度的美國人。然而,他仍認為美法兩國公眾對這一計畫的支持程度尚不足,因此和拉沃拉葉決定繼續等待合適時機。

巴特勒迪早於1870年即為雕像製作了第一個模型。他的一個美國藝術家朋友將其訪美期間帶去的草圖收藏於羅德島州的工作室中。巴特勒迪返回法國後繼續進行雕像的設計。他同時還參與了若干支持法國愛國精神的雕像設計,這其中包括貝爾福的標誌性雕塑貝爾福雄獅。這座長73英尺(22米)的雕像是為了紀念普魯士對貝爾福城堡長達三個月的圍攻而建造的,表現了挑釁性的情緒,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風格。這種浪漫主義風格影響了巴特勒迪對自由女神像的設計。

设计
巴特勒迪和拉沃拉葉設計自由女神像的主要考慮是如何最好的表達美國的自由。在美國早期的歷史上,兩位女性的形象經常被用於代表美國的文化符號。其中之一是被當作美國國家象徵的哥倫比亞,其相對美國的地位類似於不列顛尼亞之於英國和瑪麗安娜之於法國,而哥倫比亞所替代的印第安公主常被認為是貶損美國人未開化。另一個形象則是來自於古羅馬時期被廣泛崇拜的自由女神的化身,這一形象裝飾了大多數當時的美元硬幣,還在大量藝術品中代表了自由,包括美國國會大廈圓頂之上的自由神像。

18至19世紀間,支持共和主義的藝術家們經常在作品中使用“自由”這一元素。然而,巴特勒迪和拉沃拉葉儘量避免了歐仁•德拉克羅瓦在其紀念法國七月革命的名作自由引導人民中所表達的自由革命的形象。在這幅畫作中,半裸的自由女神帶領武裝民眾沖過倒地的屍體,而拉沃拉葉並沒有對革命者同情的感情;因此,巴特勒迪創作的形象中,自由女神身披完整的長袍。類似的,不同於德拉克羅瓦畫作中表現的暴力,巴特勒迪希望自己創作的形象表現和平,因此選擇了代表進步的火炬。
德拉克羅瓦的畫作中,自由女神頭戴傘狀帽。這種傘狀帽原先是古羅馬被解放的奴隸所戴,也出現於1850年代早期設計的美國國會大廈自由神像頭頂。巴特勒迪原先考慮將傘狀帽用於自由女神像,然而時任美國戰爭部長、後來的美利堅聯盟國總統傑佛遜•大衛斯認為傘狀帽含有廢奴主義的象徵,下令將其改為頭盔[16]。巴特勒迪最終使用了帶有七道尖芒的皇冠,這象徵著七大洲和七大洋,同時和火炬共同形成了新的含義,即自由照耀世界。

巴特勒迪早期設計的雕塑模型大多數都是身披長袍和斗篷、手持火炬的女性形象。雕塑的臉部根據巴特勒迪的母親的外貌進行設計[19]。雕塑的輪廓十分簡潔,沒有過分刻畫細節,同時又能照顧到雕塑尺寸上的特點,顯得莊重嚴肅。巴特勒迪這樣描述他的設計:

(自由女神像的)外表的設計應當是比較大膽而簡潔清楚的,強調重要的部位,同時需要小心對待放大了的細節及其帶來的多樣性。通過對形式的誇張,雕像整體應當具有概括性的特徵,使人能夠產生類似於速寫的感覺。

隨著計畫的進展,巴特勒迪對設計進行了修改。他最初的設計中,自由女神手持一截打斷的鐵鍊,但後來認為在美國內戰後的背景下容易造成不和。修改後的設計將斷鏈轉移到了自由女神腳下,被其長袍遮掩住了大半,從地面上很難看到。取代自由女神手中鐵鍊的是一塊楔石形狀的平板。儘管巴特勒迪十分欽佩美國憲法,他最終選擇在平板上銘刻”JULY IV MDCCLXXVI”,即美國獨立宣言被大陸會議通過的日期,從而更緊密的聯繫“自由”這一主題。

計畫公開和早期工作

1875年左右,法國政治已趨於穩定,戰後經濟也漸漸恢復。公眾對即將在費城舉辦的百周年博覽會(英語:Centennial Exhibition)的興趣使得拉沃拉葉決定開始公開尋求對自由女神像計畫的支持。1875年9月,他對外宣佈了這一計畫,成立了美法聯盟(Franco-American Union)作為募款的機構。隨著計畫宣佈的還有這一雕像的正式名稱,即“自由照耀世界”。根據計畫,法國人出資建造雕像,美國人出資建造基座。這一計畫在法國總體上獲得了正面的回饋,儘管也有很多法國人抱怨美國人在普法戰爭期間沒有幫助法國。拉沃拉葉安排了向富裕和有權力的階層呼籲捐款的活動,包括1876年4月25日在巴黎歌劇院舉辦的特別演出,演出中包括夏爾•古諾新創作的雕像同名康塔塔《自由照耀世界》。

雖然募款工作的重心最初集中于精英階層,美法聯盟也得到了法國社會的廣泛支援,甚至小學生也參與了捐款。一家名為Japy Frères的銅礦商人捐獻了建造自由女神像所需的價值64000法郎的銅,這一數額相當於約323,000美元。這些銅據稱來自於挪威羅加蘭郡維斯內斯(書面挪威語:Visnes)附近的銅礦,但是這一說法無法證實。

巴特勒迪在自由女神像的總體計畫確定下來之前即開始創作自由女神像的頭部和舉著火炬的右臂。1876年5月,巴特勒迪作為法國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在美國舉辦的百周年博覽會,並將一幅自由女神像的巨型畫像在紐約作為博覽會的一部分展示。巴特勒迪還在費城展示了自由女神像的手臂,但是由於運輸中的延遲,手臂於博覽會開幕後方才抵達,故沒有列入展品目錄。部分媒體因此錯誤的將之稱為“巨型手臂”或者“巴特勒迪電燈”。儘管如此,手臂仍相當受歡迎。參觀者可以登上環繞火炬的陽臺,從高處環視博覽會場地[34]。博覽會結束後,手臂被運往紐約,展示於麥迪森廣場花園,最後又被運回法國和自由女神像的其他部分進行組裝。

巴特勒迪在這次美國之行中發表了一系列演說,推動法美聯盟在紐約、波士頓、費城等地成立了美國委員會進行募款工作。委員會的成員包括了時年19歲的西奧多•羅斯福,他也是未來的紐約州州長、美國總統。1877年3月3日,格蘭特總統在其任期最後一天簽署了一項決議,賦予總統接受雕像和為雕像選址的權利。次日上任的拉塞福•伯查德•海斯總統動用這一權利,選擇了巴特勒迪建議的貝德羅島。

法国建造部分

1877年,巴特勒迪回到巴黎後,開始集中于自由女神像的頭部的工作,同年完成並在第3屆巴黎世界博覽會上進行了展示。募款行動繼續進行的同時,雕像的模型開始銷售,建造過程的現場也可購票參觀。截止1879年底,已經募集到了大約250,000法郎。
1879年,和巴特勒迪一同建造了手臂和頭部的助手病故,而銅制蒙皮和磚石骨架的連接是由他負責的,工程因此短暫停頓。次年,巴特勒迪聯繫到居斯塔夫•埃菲爾和他的一位元結構工程師助手,他們決定放棄磚石骨架的計畫,轉而使用鐵塔作為自由女神像的支撐物。埃菲爾沒有使用完全固定的結構,而是以金屬網連接銅制蒙皮,以便為金屬在夏天受熱、高處受風影響等情況下發生的形變留出餘裕,避免壓力集中作用于蒙皮,加速其開裂。埃菲爾還使用浸滿了蟲膠的石棉作為絕緣物,防止蒙皮和骨架間發生電化學腐蝕。採用鐵塔的計畫還使得巴特勒迪不必按原先計畫在選址處先建造骨架,而可以在法國完成大部分工作後,將自由女神像拆解運輸到貝德羅島上再重新組裝起來。埃菲爾的設計是最早的幕牆設計之一,即外牆不承重,由內部骨架支撐。雕像內部設計有兩座螺旋樓梯,訪問者可登上自由女神像的頭環。另外,還有一個環繞火炬的平臺,但是手臂的粗細只允許搭設一架40英尺(12米)長的梯子。隨著支撐自由女神像的鐵塔建造起來,埃菲爾和巴特勒迪協調雙方的工作,使得蒙皮和骨架能夠嚴密接合。

作為開工的象徵,美國駐法國大使列維•莫頓(英語:Levi P. Morton)敲下了第一顆鉚釘,將一塊銅板固定在自由女神像的腳趾上。然而這不意味著蒙皮是嚴格按照自下而上的順序安裝的;工作通常是數個部分同時進行,而遊客常常為此迷惑[49]。部分工作向外進行了分包,例如法國南部小鎮蒙托邦的一位元銅匠按照巴特勒迪提供的規格製造了自由女神像的一個手指

1882年,自由女神腰部以下的部分完工,巴特勒迪邀請各路記者在自由女神像內部的一個平臺上午餐以示慶祝。1883年,拉沃拉葉逝世。曾主持開鑿了蘇伊士運河的斐迪南•德•雷賽布接替了他的工作。1884年7月4日,完工儀式舉辦,莫頓大使出席,德•雷賽布宣佈法國政府會負責將雕像運至紐約的費用。1885年1月,位於紐約的基座施工進度達到要求,自由女神像被拆解打包,以便從海路運往紐約。

美國募款、批評和建造部分
在美國募款的工作不如法國順利。1873年經濟恐慌導致的經濟衰退持續了很長時間,而若干類似的募款計畫都遭遇了困難。當時在建的方尖碑,即華盛頓紀念碑,有時會因為經濟原因停建數年,最終花費了超過35年才完成。同時,美國社會上也有對這一工程的批評。一方面,內戰後的美國社會普遍傾向於美國自己的、表現美國歷史上真實事件和英雄人物的藝術品,而非自由女神等寓言人物;即使是歸化的義大利裔美國公民康斯坦提諾•布魯米迪對美國國會大廈進行的裝飾也招致了強烈的批評。另一方面,自由女神像的基座需要美國人民出資這一事實也使部分人不滿。哈珀週刊公開宣佈,希望“巴特勒迪和我們的法國表親們將雕像和基座一起送給我們”。紐約時報則聲稱“沒有真正的愛國者會贊同在我們現在的財政狀況下為這項工程支出金錢”。面對著這些批評,美國委員會數年沒有採取行動。

自由女神像的選址最終確定為伍德堡(英語:Fort Wood (New York))。位於貝德羅島上的伍德堡是當時已停用的軍事基地,建造於1807年至1811年間。從1823年起,伍德堡除了內戰期間曾被用於招收新兵的場所外,幾乎從未使用過[58]。自由女神像的基座面向東南,對從大西洋進入港口的船隻表示致意[59]。1881年,美國委員會委任著名建築師理查•莫里斯•亨特(英語:Richard Morris Hunt)設計基座。數月後,亨特提交了一份具體計畫,計畫中的建造時間約九個月[60]。他的計畫中,基座高114英尺(35米);由於資金緊張,美國委員會將這一數字降低為89英尺(27米)[61]。
亨特的基座設計中使用了古典建築中的元素,包括多立克柱式的大門和其他用於將注意力集中於雕像本身的建築細節。在形式上,基座是一個截去頂端的金字塔,底部邊長62英尺(19米),頂部邊長39.4英尺(12.0米)。四邊的外觀相同。在每一邊的大門上方,設有立柱環繞的陽臺;其上的基座頂端附近又有一個觀景平臺。

自由女神像的地基於1883年開挖,深度為15英尺(4.6米)。1884年,基座正式奠基。亨特原本設想以花崗石建造基座,但是最終迫於財政壓力修改了設計,只用花崗石作為牆面,內中澆築20英尺(6.1米)厚的混凝土。這是當年最大規模的混凝土澆築

為自由女神像募款的活動開始於1882年。這其中包括美國委員會組織的藝術品和手稿的拍賣。
在收到大量捐款的同時,基座的建造工作也在繼續。六月,紐約市民展現了他們對自由女神像的熱情:二十萬人前往碼頭,數百艘船隻在附近的海面上歡迎帶來了裝有拆解後的雕像的法國貨船伊澤爾號。1885年8月11日,募款開始五個月後,世界雜誌宣佈已從12萬人處募得102,000美元,其中80%來自於不到一美元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