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鬼城”是怎么产生的?

中国的“鬼城”是怎么产生的?


60平方公里的松江新城、260平方公里的京津新城。洲联集团·五合智库总经理邹毅及其团队的一项专题调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鬼城 、空城如今开始出现鲜为人知的变化。大部分新城在经历了艰难而又痛苦的空城期以及鬼城期之后,相继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人气开始聚集,新城的活力逐渐显山露水,似乎鬼城一下迎来了复活时代 。然而按照常规速度测算,国内个别“鬼城”要达到规划人口导入目标,所需时间可能是100年。这些鬼城的真正复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各地政府部门新城开发终极目标不改变,“鬼城”复活将是一厢情愿。

调查团队在报告中直言,目前国内的这些“鬼城”有着太多硬伤难以补救,直到目前为止许多地方的新城配套功能缺失依然难以改观。

从地域维度来看,绝大部分“鬼城”配套功能缺失主要纠结于绝对体量不足和相对分布不均两种情况。绝对体量不足令整个“鬼城”规划范围内基础商业、公共服务、市政等配套设施建设量同居住、商务、工业等新城主导功能的建设体量之间不成正比,配套设施体量大幅落后于主导功能建设量司空见惯。

而“鬼城”内部配套措施即使在总量上可以满足规划人口导入量的使用需求,但是在新城分区土地规划时,设计单位大多未能合理确定配套设施的建设地点,造成“鬼城”内局部位置同类配套设施的分布过于密集,而其他位置却紧缺的不合理现象。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配套缺失,都会破坏“鬼城”宜居功能,降低“鬼城”整体的运作效能,导致“鬼城”人口导入受阻,后期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徒增“鬼城”的复活难度。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人口结构均衡难以达到。

明显的三大缺陷处处彰显出鬼城中人口结构难以达到均衡的现实窘境,这必将影响鬼城复活的效率和优劣。人口过度同质化造成社会结构脆弱、特定需求人群潮汐现象带来的交通和就业问题、人口社会经济地位的过度差异化或将阻塞人口流入,被认为是多数“鬼城”在人口结构方面的三大突出缺陷。

据报道,在某些城市,地产供大于求,工业重市地产先行,沦为”鬼城”第二,常州产业转型错投房地产。然而,只不过常州的这一现象由于缺乏大量外地人口大量涌入的购买力,才使得问题暴露的比较及时,并不是说其他热点城市就不存在地产泡沫。上海、南京等外地购房者占据了60%,本地拆迁户和小老板则每户握有好几套房产,而本地低收入者和外来打工者则买不起房。然而,上海和南京等地的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全国普遍现象。中低收入者望房兴叹,而今又将被年轻女子的恋爱”起步价”所困扰。中低收入者不但会永远买不起新房,而且还要因为收入低,儿子们娶不到心爱的老婆。

面对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和无限膨胀,靠地产支撑地方财政开支的地方政府迟早会面临经济危机。因此,最好的良策是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赶紧加快对其它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使制造业的实体经济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使他们插上飞速发展的科技翅膀。否则,地产业会让我们许多城市后悔莫及。

鬼城现象

随着权力和资本交替上阵,如同一场传染病,在全国各地蔓延,除了此前广泛报道的贵阳、营口等城市,江苏常州、河南鹤壁和湖北十堰,也开始出现鬼城的魅影。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许多新区新城或多或少赢得了空城鬼城的名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鬼城背后又隐藏着房地产泡沫破灭、资金链条紧绷乃至断裂、城市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等诸多风险。

问题根源

鬼城空城在全国蔓延,源于各地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根子却在于中央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模式。例如上级政府每年都会对下级政府下达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目标,使得许多地方想方设法搞大项目大投资重复建设,空城鬼城是投资拉动经济的极端表现。国内经济在转型,结构在调整,但来自上级的政绩考核机制未能同步转型,对GDP、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指标的考核仍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起着主导作用。考核机制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必然导致地方官员新瓶装旧酒,换个土地财政的马甲再上阵。空城鬼城大行其道,板子不仅仅要打在地方政府身上,更需要改革政绩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