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失败的产品

BAT失败的产品


gg-14

平日里我主要关注BAT、小米、360、乐视等大公司,即便是创业公司也以独角兽居多,对低调潜行的创业者关注甚少。其实,无论是BAT还是创业公司,成长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业务调整或产品失败时有发生。

在公众眼中,BAT强大到无所不在,也正是这种强大,有效掩盖了其踩过的坑,使其缺陷鲜少被外界关注。趁着清明节的档口,我不妨来简单盘点下那些BAT夭折的产品。由于BAT业务线较长,已曝光或未被曝光的失败产品较多,我只能重点介绍两三款产品。

百度:两次折戟电商

百度一直不忘对电商领域的垂涎,2008年上线有啊,主打C2C模式,与淘宝针锋相对,手握流量优势的百度为有啊贡献大把流量,这部分流量原本可以获得现金流。百度可以接受短期收入损失,但长期投入有啊仍未见起色,加上京东、凡客等B2C电商强势崛起,此时包括李彦宏在内的管理层坐不住,认为百度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强撑下去也不会有好结果。

一年之后,百度大幅削减对有啊的流量导入和预算投入,在前虎后狼且粮草紧缺的情况下,有啊想振作也回天乏术,基本名存实亡,终于在2011年4月宣布关闭。事实上,在有啊关闭前1年,2010年6月B2C商城乐酷天上线,成为百度征战电商市场的排头兵,无论是资源导入还是资金投入,百度对乐酷天的重视程度均超过有啊。

不过,乐酷天股权架构和组织架构,为其拓展中国市场埋下隐患。据悉,百度与乐天联合注资5000万美元组建合资公司,双方分别持股49和51%,由中村晃一出任乐酷天负责人,百度方负责人是任旭阳。好景不长,随着任旭阳去美国学习和中村晃一离职,乐天对乐酷天的态度发生转变。

事实上,百度与乐天合作并不愉快,百度并未对乐酷天注资,只投入资源和流量支持。管理方面,除了CMO张彧浩本人为百度代表,包括CEO、COO、CTO在内的管理层均为日方代表,双方在争夺乐酷天控制权上貌合神离,内耗影响平台运营质量。

日方管理职权过大,对中国市场又不了解,并自以为是地认为电商不是中国现有打法,市场策略显得较为保守。2011年底,双方矛盾彻底激化,百度彻底退出,停止为乐酷天导流,改由乐天单独运营,最终在2012年4月宣布关闭,成立2年亏损1亿多元。

有啊与乐酷天相继折戟,使百度的电商梦遭受沉重打击。2015年5月,百度再战电商市场,推出百度Mall,其最大特色是主打品牌化,引进1000家中高端品牌,不仅可以将线上用户转化为线下交易,也可以实现品牌线下专柜的线上引流或线上购买线下取货。经过近1年试水,百度Mall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表明百度的电商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腾讯:兵败微博和微视

有人说微信之所以崛起,某种程度上与腾讯微博拖住新浪微博的进攻步伐有关,我认同这种看法。作为国内产品力较强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旗下产品一直以出色用户体验俘获大量用户,腾讯微博也不例外。

2009年8月,新浪微博正式上线,前期靠名人和明星效应拉动,获取第一批铁杆用户。腾讯微博比新浪微博足足晚了8个月,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QQ客户端、QQ空间和电子邮箱等途径使用腾讯微博,强大的用户关系链和渠道优势,使腾讯微博在用户注册和活跃用户数上后来居上,一举超过新浪微博。

不过,从行业影响力来看,用户优势并未为腾讯微博换取相应的行业影响力,它一直活在新浪微博的阴影之下。同时,腾讯微博之所以无法与新浪微博抗衡,与其自身在腾讯产品集群中地位不高有关,彼时风头正劲的微信和优势明显的手Q是腾讯布局移动的两大关键棋子。

与新浪微博定性为救命型产品不同的是,腾讯微博属于防守型产品,前者是新浪在门户业务之外的又一条生命线,后者只负责帮腾讯抢下一座山头,仅此而已,要知道腾讯增值服务盈利能力足够强悍。

双方使命的不同使各自拥有不同的结局,2014年7月,外界传出腾讯将调整网络媒体事业群,放弃腾讯微博,腾讯微博所有人员全部并入微视和腾讯网,未来将着重发展腾讯网、腾讯新闻和腾讯视频,这一举动被外界看作是腾讯微博在腾讯内部地位已经式微。4个月后,腾讯微博宣布会员即日起将暂停申请开通和续费,腾讯微博关闭进入倒计时。

值得注意的是,在腾讯微博被放弃之际,微视与腾讯视频成为两个独立平行的产品部。看似风光,个中无奈只有微视团队清楚。2014年4月,微视两任产品总监相继离职,让微视元气大伤,加上独立为产品事业部后,其市场、公关、渠道职能仍放在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的大市场部里,直接导致市场、公关和产品严重脱节。

同时,在微视内部纠结于走社交路线还是媒体路线时,外部的竞争对手强势崛起,背靠微博的秒拍开始利用明星效应攻城略地,后起的美拍则利用工具优势赶超微视,Gif快手凭借以往的动画用户基础也快速攻占短视频市场。除了在短视频领域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微视在腾讯内部的地位也发生微妙变化。2014年9月,微信6.0版本中加入小视频,让微视尴尬不已。

时隔半年,微视宣告失败,被并入腾讯视频部门,微视产品部多个工作组随之解散,只有少许人象征性地进行产品维护,负责人邢宏宇离职加入58(最近出任58赶集CTO),微视开放平台负责人徐志斌也选择离职。

阿里:来往被微信一拳打晕

众所周知,PC时代,无论是用户、商户数量还是交易额,阿里在中国电商领域处于绝对领先优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阿里开启疯狂投资并购模式,业务边界不断拓展,目的是打造一个强有力的超级入口,以治愈其移动互联网焦虑症。

阿里找入口主要采取两手抓策略:一方面,通过投资或并购的方式整合资源,UC、高德、美团等成为其投资标的,考虑到阿里不能控股或所投企业不是市场第一,不能有效消除阿里的焦虑,始终未在移动端建立起自己可掌控的超级入口;另一方面,阿里调动自身优势资源发力移动,不料却陷入路线之争,2013年9月到2014年3月成为其转型移动最为艰难的半年,标志性事件是阿里无线掌门人易主。

2013年9月,时任阿里CEO陆兆禧宣布,由旺信和来往组成网络通信事业部,并任命时任B2C事业群总裁张勇为阿里COO,阿里由此进入到“陆管无线 张管PC”的时代。

同一时间,阿里推出移动社交产品来往,成为陆兆禧无线战略的关键一环,他希望做大来往以正面对抗微信。张勇的思路则是以手淘为主体,最大化导入PC端流量和资源,并整合社交产品微淘,最终将手淘打造成无法复制的移动入口。

双方分歧为阿里无线易主埋下伏笔。10月,阿里提出全集团All in无线战略,马云亲自上阵推来往,甚至称“在无线上网没有建树,我们就不该考虑上市”,要求阿里员工必须使用来往且外部好友必须超过100人。

由于种种原因,被寄予厚望的来往并未在移动社交领域打开市场,覆盖人群只有千万,与微信6亿用户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甚至被同在杭州的丁磊评为负分,不及0分的易信,陆兆禧“下课”已成定局。2014年3月,张勇接替陆兆禧掌管阿里无线业务,手淘成为承载阿里移动梦想的排头兵。

庆幸的是,来往的失败不仅倒逼手淘成为超级入口,日活跃用户超过1.1亿,成为名符其实的航母级App,而且间接成就了钉钉。今年1月底,马云在阿里内部活动上表示,“我们在社交领域被一拳打晕以后,不继续努力一把,就不可能有钉钉,钉钉是被打败之后再度起来的。”目前,钉钉企业用户数已经突破100万,成为国内第一企业级社交品牌。